蜀派琴学家唐中六先生已经八十多岁了,但身体硬朗,声音洪亮,本该颐养天年,近年仍笔耕不辍。两年前,和陶艺先生一起去位于成都郊外的唐府拜访,唐老师特意在家安排了一桌地道的川菜。席间,我刚用筷子稳定住一块腊肉,就听唐老师用浓重的四川话语重心长地说:“我年纪大啰,编辑整理古琴文献的任务,以后就交给你们啦!”我的耳朵一般会患选择性愚钝,一听四川话就自动调整为睡眠模式,但这句话听清楚了,于是边品味川菜边用川味普通话回答道:“要得!要得!”
随后,我在唐老师家放置了一台专业扫描仪,在当地热心朋友的协助下,陆续进行收集古琴文献资料的工作。古籍版本的扫描有其特殊性,难度最大的是要在脆弱的“筒子页”里一一加衬纸,几百上千页的巨著就显得工程比较艰巨了。尽管如此,唐老师珍藏的广陵琴派名著《自远堂琴谱》还是一页页扫完了。在中国书店出版社、钧天坊等诸多朋友的共同协作下,《自远堂琴谱》顺利得以出版面世了。
有了这次守时、诚信、友好的良好开端,也许唐老师认为我们确实能做些实事,是值得信赖的,于是,就经常推荐或提供一些相关的信息和资料。
《百瓶斋琴谱》是川派最重要的古琴文献之一,只是比较罕见。还是在唐府,唐老师曾拿出一本著名琴家顾梅羹先生用钢笔手抄的《百瓶斋琴谱》复印本,资料确实珍贵,具有学术研究价值,但钢笔手抄字迹纤细,复印版本又漫漶不清,遗憾不具备出版传播的条件。
又过了些日子,唐老师来电话兴奋的告诉我,已经发现一部顾梅羹先生用毛笔精心手抄的《百瓶斋琴谱》,并得到一套完整、清晰的电子资料。唐老师把资料发给我,打开一看,果然清晰、完整、精美,这个版本是顾梅羹先生耗费大量时间、精力,反复校正、修订、眷抄的呕心沥血之作,十分珍贵。
王鹏先生得知后,表示自己毕业于沈阳音乐学院,在校学习斫琴时,曾随赵广运老师到顾梅羹先生家仔细测量过传世名琴“飞瀑连珠”,得到顾梅羹先生的指导和启蒙,有此特殊的感情与良缘,这部顾梅羹先生精心校订誊正的珍贵古琴文献资料,理应得到出版支持,此书遂列入“古琴文献研究丛书”系列的合作出版计划。
编辑过程中,往往会涉及到多方部门和众多朋友,过程的顺利与否,取决于彼此之间的相互理解和积极协作配合。也曾遇有不少有价值的古籍善本,但都因收藏者想法太多并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无法满足而停滞。经唐老师协调,本着相互理解共同协作的原则,与《百瓶斋琴谱》的收藏者很快达成共识,在出版社各部门诸位同仁共同的协助下,校对稿不久就摆在我的案上了。
古籍的校对工作有其特殊性,因筒子页是分别扫描的,所以校对时首先要逐一仔细检查拼版是否有误,还有漏页、错页、颠倒等问题。再就是序言、说明文字中有引用原谱文字的,要一一在原著中找到,涉及到古体字、误字、错字、断句等疑问,就要多方查找、印证、确认。校对对我来说就像考古,每发现一处失误,犹如挖出珍宝般兴奋,所以枯燥就转化为有趣了。
校对完的稿件交到专业制版印制部门,先后检测出两个看似清晰的电子稿,都达不到高品质的印刷出版要求。无奈,只好打算安排时间扛扫描仪北上专程扫录,其间反复沟通解决方案,还算不错,经副主编顾永祥先生的辛苦协调,问题得以解决,高品质的图片资料如期寄到。
接下来,制版、宣纸印刷、手工装订、制盒等工艺有条不紊地进行。逾百余日后,精美的新书终于面世了。
此次出版的《百瓶斋琴谱》,因资料珍贵,书法、版式精美,印刷也相应采用彩色印刷工艺。捧着这部装帧古雅、散发着淡淡清香的琴谱,又想起了于华刚先生曾说过话,是的,我们把这部琴谱放大到两百余部,世上因为有这两百多部,这部珍贵的文化遗产又可以流传至少三百年了,这也许就是传承。
《百瓶斋琴谱》中,有枚印章极其引人注意,不是因为这枚印章独占一页,是其印文比较特殊,内容为:何可一日无此君。这个典故出自《世说新语》,王羲之的儿子王子猷酷爱竹,曾经暂住在别人的空房中,入住后随即就叫家人在室外种竹子。有人问他:“只是暂时住一下,何必这样麻烦呢?”王子猷得意的吹着口哨,并唱了一曲《我的柔情你永远不懂》,曲终,指着竹子说:“何可一日无此君!”意思就是:怎么可以一天没有这位先生呢!
中国历代文人向来爱竹,因为竹子具有很多文人推崇的精神特性,比如高尚有节,独立不群,正直谦虚,坚韧不拔等精神。宋代东坡先生曾说:“宁可食无肉,不可居无竹。无肉令人瘦,无竹令人俗。人瘦尚可肥,士俗不可医。”此后,竹子在文人心目中更是:不可一日无此君。
因为喜爱,这两天按谱对弹数曲,体会先贤妙指,晚上挑灯夜读序跋琴论,理解先贤妙悟,清心明目。困了,就把琴谱置于枕下,神奇的是,颈椎病竟然也好了!快意笑读古人书,心情好,胃口就好,吃饭也香了!抱着琴谱不由感叹:何可一日无此君!
文章评论